马家镇 - 乡镇概述

马家镇基础设施完善,开通了3000门程控直拨电话,新建了22万千伏变电站,已有150余台变压器,年供电能量达5000万伏以上,日供水1500吨的水厂1座,日供天然气5万立方配气站1座,可供全镇工业、生活用电、用气、用水。工业基础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.86亿元,财政收入730万元,基保工商税收43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,粮食总产量16300吨,列入全省乡镇200强前150强/工业已发展成为建筑、建材、冶炼、机械、电力、化工、轻纺、食品、鞋业、家具十大支柱产业。
马家镇在经济发展后劲方面,新建了新都区工业区白螺工业园区,占地1000亩,已有十多家工业企业建成投产。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,赋予马家人民奋力开拓、锐意进取、自强不息、以优美的环境、真诚的服务、优惠的政策、欢迎四方宾朋前来投资合作,共创美好明天。
马家镇 - 下设机构
党政办公室 | 经济发展办公室 | 社会事业办公室 | 农业服务中心 |
村镇建设发展中心 |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 | 文化服务中心 | 劳动保障事务所 |
马家镇 - 农业发展

马家镇能集中成片对外招租土地面积8000亩,其中最大面积2000亩1处,1000亩2处,500亩3处,确定为新都区农业产业化示范镇。马家镇龙头企业带动,优质稻基地10000亩,带动农户2900户。实现亩均增收120元。马家镇协会带动,制繁种协会500亩,带动农户260户实现亩均增收460元,其中小麦繁种亩均增收160元,水稻制种亩均增收300元。蔬菜协会600亩,带动农户320户,以定单方式销售所产农产品,实现亩均增收350元。
马家镇 - 城乡一体化

2、农村发展环境得到改善。投入资金280万元,完成了双桥路(10村至新桥界)、跃仁路(9村至11村界)、锦水渠路(新新路口至4村竹友界),全长5公里、宽3.5-5米的路面硬化工程。投入资金12万元,掏修、整治斗农渠、堰,维修和改造提灌设施。
3、绿色食品基地规模发展壮大。扶持发展无公害蔬菜、食用菌、优质粮油三个种植业基地和生猪、奶牛、小家禽三个养殖业基地,为基地建设和农民生产提供技术培训、配套物资和技术服务,依托川新种业、瑞玉米业、新繁食品和佳雪食品等龙头企业及农业专合组织,引进新品种32个,实现定单小麦水稻制种900亩,定单水稻1.1万亩和种植无公害蔬菜1200亩,大田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6%以上,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覆盖率90%以上,养殖业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65%以上。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30元,达5136元。
4、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。引进种植业主14户,发展种植大户28户,实现土地流转2930亩,其中50亩以上规模流转2396亩;兴崇村食用菌规模生产达到280万袋;配套资金5000元,搞好枣林养殖示范村建设,引进养猪大户4户,引进资金87万元,带动扶持新发展养猪户12户,存栏生猪1500头。
马家镇 - 土地流转

马家镇 - 历史文物

汉代画像砖墓 马家镇分布有部分汉代画像砖墓,是东汉时期流行在四川等地的画像砖墓,是一种在墓壁上镶嵌具有浓郁绘画韵味的画像砖的墓葬,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上,是中国最有特色的古代墓葬之一。汉画像砖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如一幅幅生动逼真的风俗画,凸现了汉代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,是研究东汉时期历史、政治制度以及经济、文化等最可靠的实物资料。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汉代画像砖石的分布地。
马家镇 - 历史名人

马家镇 - 旅游景点

白螺泉位于新都马家镇白螺村。泉塘绿树成荫,碧水荡漾,淙淙的天然泉水清醇甘甜,为“四川名泉”新都区文物保护点。关于白螺泉清嘉庆《四川通志.兴地》曾有记载。白螺泉有石碑二通:《白螺泉创修庙宇碑记》、《重修白螺泉记》。白螺泉还有美丽的传说故事。
清诗人傅荐之《白螺泉诗》云:沧海溶缨歌孺子,兰亭载酒契羲之。何如此地螺泉水,胜似域南鲁国池。白螺泉怡然居环境古典幽静,采天然白螺泉水,纯净甘甜,烹饪出各种特色野生美味佳肴,让人流连忘返。白螺泉怡然居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乡村风情,让人陶醉在历史文化与田园风光之下。白螺泉怡然居采天地之灵气,集怡然自得之轻松舒适之心,是宴请、休闲、品茗、怀古的绝佳去处。[1]